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技术文摘 - 阿拉善左旗亚干地区白云岩地质特征(一)技术文摘
阿拉善左旗亚干地区白云岩地质特征(一)
作者:  来源:   更新时间:2012-05-15  阅读数:1221
 

1、工作区位置、交通

工作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亚干地区,行政区划属阿拉善左旗乌力吉公社温都尔毛道大队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3。31O0一103。34O0;北纬:4l。4500”一41。4700”,面积15.37km。工作区交通条件较好,矿区内有简易路可通汽车,工作区南约5kin为阿左旗一额济纳旗旧公路,约40km为阿左旗一额济纳旗县级柏油公路。距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约530km,经银川可通过火车、汽车或飞机与全国各地及世界相通。

2、工作区自然地理、经济工作区地貌属于内蒙古高原构造剥蚀而形成的低山一丘陵地貌,以草滩戈壁为主要景观,沙漠、低山丘陵次之。工作区内最低海拔1169m,最高海拔1867m。植被覆盖很少,岩石裸露中等,水系不发育,多为时令河。

工作区内气候属典型大陆型沙漠干旱气候区,夏季炎热,冬季严寒,昼夜温差悬殊,常年干旱少雨。据阿拉善盟气象局2003年资料,工作区内温差变化较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平均气温6~8.5oC,1月份平均l4~36.4~C,7月份平均22—26.4~C,最高气温摄氏39.2~C,年最低气温摄氏零下37.4'E,昼夜温差可达24.7oC;年降水量东南约200多mm,向西北递减为40ram以下,多集中于7月下旬、和8月份。年蒸发量2400mm,向西北递增为4200mm。年日照时数为2600~35ooh。

工作区内无霜期较短,一般4~9月份为无霜期。年冰冻期平均为6个月;一年四季风沙较大,春秋为风季,春季尤盛,多为西北风,平均风速为2.9—5m/S,年平均风日66天。

工作区内人烟稀少,人口十分分散,居民多为蒙族,均以牧业为主,放养的畜种主要为骆驼、羊等。戈壁滩中盛产中草药材苁蓉,为区内除牧业以外的主要经济收人。戈壁中多有索索草生长,可作燃料。生活物资多仰仗外地供给。

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发现的矿产有小型铁矿、硅石矿、白云石大理岩矿、石膏矿、红柱石矿、重晶石矿、铜矿、磷矿、铀及其他矿产。

3白云岩项目工作情况

项目工作于2007年9月进行准备工作,于10月中旬进入现场布置工作方案,进行地质测量和工程施工,于2009年4月底基本完成野外工作,主要工作完成情况见表1。项目开展的主要地质工作有:4区域地质工作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天山一阴山纬向构造带中段西部北缘。地层区划属天山一兴安地层区内蒙草原分区巴丹吉林小区。区域地层缺失较多,岩浆岩发育,褶皱及断裂构造发育。

4.1地层

区域缺失地层较多,出露地层主要为前长城系嘎顺陶来群、二迭系哈日苏海群、侏罗系中下统、白垩系下统及第四系。

4.1.1前长城系嘎顺陶来群(AnZcgs):为区内分布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地层,为一套沉积变质岩,分为上下两个岩组,地层走向近东西向。

下岩组(AnZcgs):分布于亚干复背斜轴部。由糖粒状白云石大理岩、蛇纹石化白云大理岩、含砾砂质白云石大理及黑云母斜上片麻岩、黑云斜长角闪片麻岩、黑云二长变粒岩及少量变质流纹岩组成。总厚度918.49m,以亚干厚度最大,向东西两测变薄。上岩组(AnZcgs):分布于亚干复北斜的南北两侧,其岩性为片理化变质流纹岩、黑云斜长变粒岩、石英片岩夹少量白云石大理岩透镜体等。厚794.74m,于下岩组成连续沉积。

4.1.2二迭系哈日苏海群(P,hs):分上下两个岩组。

下岩组(P,hs):灰褐黄色角砾岩、砾岩、砾状灰岩、硬砂岩、相变为中酸I生火山岩、凝灰岩。上岩组(P2hs):灰绿色中细粒硬砂质长石砂岩、硬砂岩、粉砂岩、页岩、薄层灰岩及少量砂砾岩,丁字湾麻石

4.1_3白垩系(K):在区内小面积分布,分为上、下统。

下统苏红图组(KS):为中基性为火山岩夹湖相沉积,主要岩性为辉石安山岩。下统巴音戈壁组下岩段(Kb):岩性为杂色砾岩、含砾砂岩、夹少量粉砂岩、泥岩。上统(K):主要岩性为砖红、桔黄、褐红色的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石膏及少量砂砾岩等。

4.1.4第四系(Q):为砂砾、细纱、砂质粘土、冲积砂砾石、细砂。

4.2构造

工作区所在地区区域上经历了多次复杂的构造运动,产生了众多不同方向、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各类构造形迹,褶皱、断裂均较为发育。

4.2.1褶皱构造:区域褶皱形态一般均为紧密的线形复式背、向斜构造,两翼地层产状较陡,由于受断裂构造破坏,多不完整,褶皱轴常缓波状弯曲。褶皱构造在区内主要表现近东西向、东西向的复式褶皱形态,控制了区内的地层分布。

4.2.1.1主要褶皱构造有:亚干复式背斜:位于亚干北约2km。发育于前长城系嘎顺陶来群中,轴部由下岩组的白云石大理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及变粒岩组成,两翼由下岩组及上岩组的变粒岩、变流纹岩组成。轴向总体走向280。,轴长6km。东段受北东向断裂构造的改造走向较为北东东向,形成总体形态为向南凸突出的弧形,宽大于10km。褶皱形态开阔,两翼不对称。北翼倾角20。左右,南翼一般为30~60。,向西倾伏,东端仰起。在轴部和北翼有较多的次级褶曲。嘎顺陶来复式背斜:位于嘎顺陶来北部。发育于二叠统哈尔苏海群上岩组砂岩及绢云母千枚岩中。由一系列正常或倒转的紧密线状背向斜组成。轴向近东西,长6kin,宽3kin。其特点是褶曲频率高,幅度大,两翼倾角一般在40~60o之间。

4.2.1.2断裂构造:区域断裂构造极为发育,构成一个呈北东向展布、平行排列的压扭性和压性断裂组成的断裂带,由一系列北东方向展布的断裂组成,其走向一般在50~60。间,倾向南东或北西,倾角3070。。规模大小不一,大者大于1lkm,小者2~3km。主要发育于前长城系嘎顺陶来群和华力西中期二长花岗岩中,并截割、错断了晋宁期斜长角闪岩、华力西期酸性岩脉和近东西向褶皱、断裂等构造形迹。该组断裂断裂线平直,断裂面紧闭,碎裂岩及片理化发育,显示压扭性或压性特征明显。

4-3岩浆岩

区域岩浆活动强烈地区,具有多期次的活动特征,印支期、华力西期均有侵入,以华力期活动最为剧烈,岩性较复杂,自超基性岩至酸陛岩均可见之。以酸眭岩为主。活动方式多样,从侵入至喷出均有产出,以侵入岩为主。表现为:

印支期岩浆岩: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华力西期岩浆岩:中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中细粒斜长花岗岩;

花岗闪长岩;

细粒二长花岗岩;

晚元古代:辉长岩、斜长角闪岩。

区域脉体活动发育,主要见有辉长岩脉、细粒花岗岩脉、花岗伟晶岩脉、石英脉等。以北东向分布为主,次为北西向。